- 謎語題目和答案 > 中國未解之謎
-
弘光朝的神速殞命,史冊中堆滿了對馬士英、阮大鋮的指斥。這個王朝的殞命,來源畢竟在不在他們這裡?看看瀰漫於明季社會的“解放”情感,尤其是這個社會重要層面的人們,工作或者會加倍現朗。
第一個層面,在體制內,即所謂的官紳團體。無論從哪個角度講,這個團體作為既得好處的得到者,他們對朝廷都應該忠貞不渝,應該有拯救朝廷的自覺與本能,但究竟卻遠非云云。
明季政治的糜爛,直接造成了統治團體內部的分崩離析,官紳團體中的絕大大都,都早已以為王發火數已盡。頭腦上的籌備,使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了質的變革。在滿清權勢尚未真正進入華夏時,他們把明亡順興當作了汗青上常見的改朝換代,為了自身好處,紛紛歸附大順政權,且如李天根《爝火錄》所言,本文來源於網際網路由奇聞解謎網轉載,這些人皆“謂賊為王者之師,且旦晚一統也”。樹倒猢猻散的壯觀情況,孫文良《1644年中國社會大震盪》中說,僅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,午門外到李自成旗下聽用的明朝舊仕宦,即達4000餘人。
認識明史的人都知道,這個數字其實可駭。可駭之處,並不光單在於這個數字過於複雜,而在於這個複雜數字背後所隱含的深條理內容。4000幹部是個什麼觀念?整個明朝中央機構,文職官員只在其三分之一。那剩下的三分之二還會有誰?只能是文官之外的武將。但武將湊進來照舊不敷,那只能是各級政權中的平凡事戀職員(吏)了!
國難光降,整個國度呆板棄國度而去,其實有數好像又難以領略。究竟上,明中葉往後,商品經濟的迅猛成長和“人必有私”等“異端”頭腦的發達鼓起,全社會的代價見識已深刻巨變。“利”在人們頭腦中的職位大大上升,款子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,代替了功名、身份、道德等主流代價觀。為了追逐款子,人們不吝做出“斷義”、“忘忠”、“不仁”等“傷名教”的工作,整個社會瀰漫著款子的銅臭,情緒、情意以致社會來往,都被塗上了濃烈的款子色彩,“世道日下,世利交征”的社會氣氛加快形成,使很多人從抱負回到實際,從追求道德美滿轉向追求餬口享受。這樣的配景與社會實際,明朝的倒台不只沒有讓他們感想痛感,反而讓他們深感鐫汰一道緊箍咒,由衷地得到了“解放”的快感。
這個快感,當然是幻覺。讓他們從快感的幻覺中清醒過來的,恰恰是李自成。大順政權,有著歷代農民政權的共同屬性,除此之外,還更多了一層職業流氓的本質特徵:一旦問鼎權力巔峰,即刻墮落而醉生夢死。對物質的貪婪與嚮往,促使它立足未穩便迫不及待而又赤裸裸地“追贓助響”。據錢聘《甲申傳信錄》的記載,在聲勢浩大的“追贓助響”運動中,有數以千計的官僚士大夫尚未品新嘗主子的甜頭,即被新主子被拷打致死——這是一個極具諷刺的結局,當初他們不惜背離傳統道德,拋開君父之仇而投靠大順政權,目的就是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和功名富貴,最終卻是家財不保住,體面盡失,性命堪憂,恍若一夢,又夢醒恨遲。
舊夢方醒,新夢再續。李自成的農民政權很快被清軍摧毀,官紳集團對大順政權極端仇恨,清軍幫其復仇解恨,他們再度獲得了翻身解放的快感。對清軍的滅“賊”行為,明朝官紳不僅感恩圖報,甚至要長跪頂禮。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敗走北京後,晉冀魯豫的原明官紳大肆屠殺大順地方官吏,山海關戰役後的3個月內,各地殺大順政權官員、守將者凡80餘州縣。他們為報復成功而欣喜,更對給他們提供報仇機會的清軍感激不盡,而這種感激的最佳方式就是向清軍投降。
——這就是明末上層社會的基本狀態。這種狀態幻覺何時結束,反正還有些時日,至少要到清政權統治的基本穩固,即清順治朝後的康熙朝。也只有到了這個時候,這個政權兇殘而專制的本性才會發作,歷史上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反清復明現象。
當年皇帝不拿老百姓當個東西,如今老百姓也不拿皇帝當個玩意,正所謂國不知有民,民便不知有國。在社會的底層,顯然也認同了明朝的滅亡,並且同樣從中找到了解放的快慰。《明季南略》中,“黟縣仆變”的一些細節頗值得關註:“黟縣、休寧,俱屬徽州府。乙酉(弘光元年,1645)四月大清兵猶未至,邑之奴僕結十二寨,索家主文書;稍拂其意,遂焚殺之。皆云:‘皇帝已換,家主亦應作仆事我輩矣’!主僕俱兄弟相稱。時有嫁娶者,新人皆步行,竟無一人為僮僕。大約與江陰之變略同,而黟縣更甚。延及休寧,休寧良家子聞之大懼,遂立七十二社;富貴者寫糧銀,保護地方。知縣歐陽鉉,江西人,邀邑紳飲,痛哭起義。金聲、黃賡等亦舉兵,而僮僕於是不敢動。”
在北方經歷大順政權、滿清政權的更迭之後,江南徽州地區仍在南明的統治之下,也是這個政權重要的戰略要地和抗戰後方。這則記載中,可以讀出這樣的信息:處於壓迫最底層的平民階層,並無多少道德上的純樸,國破家亡的理念竟蕩然無存,明朝的滅亡,不僅與他們無關,反而讓他們如釋重負,在國家機器趨於衰弱時,他們敏銳地捕捉了時機,儼然翻身解放並當家作主,經濟上獲得了主子的財富,政治上至少與主子兄弟相稱,就連給人抬轎這等有失身份的活都不肖再幹了。
可惜,底層的幻覺太缺少根基,好夢很快被老主子南明政權所擊碎。而平民幻覺的破滅,無疑又告訴朝廷,朝廷賴以生存的基礎又垮塌掉了一方。“黟縣仆變”,儘管在當時還不是普遍現象,但對南明政權來說絕對是惡夢,失去官紳集團的依託,再失這類底層的支撐,這個政權還剩下什麼依靠的力量?
細微之處,放大出王朝的致命傷——減法的結果,剩餘的一點力量,只能是南明政權的體制內。
但是,南明政權承襲了前朝所有的弊政,即便是那些自詡為“清流”者,在生活上也大抵是追歡逐樂,熱衷於過著燕巢幕上的日子。清軍占領北京後,確有相當一部分官紳出於民族隔閡,不願出仕清朝,紛紛南下,但這部分勢力,並不足以挽救時局。在馬士英、阮大鋮把持的弘光朝,這部分人自然與有東林傾向的官員合流,雙方激烈的“黨爭”在所難免。弘光朝的“黨爭”,是各種版本“南明史”的重頭戲。但是,“黨爭”是事實,意義卻不大——無論有無“黨爭”,“黨爭”結局如何,都不可能改變時局的結果。
南明弘光朝崩盤之謎
- 上一篇謎語:安徽花山謎窟
- 下一篇謎語:歷史上最長壽的人之謎
- 相關謎語題目和答案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