謎語題目和答案 > 中國未解之謎

皇帝當和尚:順治皇帝是死了還是出家了

  

  自從天地間誕生了人類,有了性別之分,男女之間的恩愛、是非曲直就從沒停止過。但這些故事,大凡不是凡夫俗子,就是妖狐鬼怪之流,真正描寫達官貴人甚至是帝王將相的,幾乎沒有,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。其中,《清朝野史大觀》上就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:

  順治帝因為一個女人的死,皇帝都不當了,出家做了和尚,最後,清皇室只能說順治帝病死。

  在中國古代社會,當皇帝可以說是所有男人的最高夢想。然而,這世上卻有這么一個人,在已經做了很多年皇帝,也得到了皇帝應該有的一切的時候,他卻膩煩繼續坐龍椅,開始拋棄一切物質與榮耀,非要做一個光了頭的只能吃齋念經、不許接近女色的和尚,這個人就是順治帝。他的這一反常行為,被後世稱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,即“順治出家”。

  皇帝不做了,去當和尚,這件事聽起來的確很新鮮,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議,但在歷史記載中,順治帝出家當和尚這件事,還確有其事。

  據記載,順治帝信奉佛教已久。清皇室在關外時,藏傳佛教就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。順治帝的生母孝莊皇后是蒙古族人,自幼就深受佛教的薰陶,加之國事沉重繁忙、政治氣氛緊張,又恰逢年輕寡居,故此,孝莊皇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來解脫內心上的苦楚。她的這種思想和行為,在無意識中,也深深影響了幼年時期的順治帝。另外,在宮中服務皇室人員的太監,也由於孤獨和寂寞,大多都信奉佛教,他們的行為和言語,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順治帝。加之順治帝的家庭生活並不是甜蜜和美的,為了找到一個精神寄託,所以他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。

  據考證,最早記錄順治帝接觸和尚的時間,是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(1651年12月20日),地點是今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景忠山。那次出行,順治帝不僅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佛教,還把作一名高僧當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。順治十四年(1657),在太監的安排下,順治帝在北京的海會寺,與主持憨璞聰和尚見面交談,應該說那次見面很是成功,相談甚悅,令鬱鬱寡歡的順治帝心花怒放。憨璞聰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以及高雅的言談舉止,都深深地吸引了20歲的順治帝。於是,順治帝就想將憨璞聰和尚召進皇宮講經說法。

  憨璞聰和尚(1610—1666),清代臨濟宗高僧,字憨璞,福建延平順昌人,俗姓連。15歲出家於天王寺,三年後剃髮。25歲起遊歷四方,後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。順治十三年(1656)五月,開始在北京城南的海會寺做主持。康熙五年(1666)十二月八日圓寂,享年57歲,遺有《明覺聰禪師語錄》十六卷。

  在皇宮的佛法參禪活動中,順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託和極大的充實,於是,在興奮歡喜之下,順治帝賜憨璞聰和尚為“明覺禪師”封號。憨璞聰和尚見順治帝對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誠,就向其推薦了玉林琇、木陳忞等另外幾名高僧,其中,玉林琇和尚在日後被尊為順治帝本師。

  玉林琇和尚(1614—1675),又稱玉林通琇和尚、玉林通琇禪師,法號通琇,字玉林、玉琳,世稱玉琳國師,江蘇省江陰人,俗姓楊。他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僧,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。順治十五年(1658)奉詔入京,在萬善殿弘揚佛教大法,授“大覺禪師”封號。未久,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繼續佛教弘法事業。翌年,進封“大覺普濟禪師”,賜紫衣。

  也許,這時候的順治帝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對佛的真正虔誠,他突發奇想:自己也要有個正式的佛家弟子法號。

  順治十六年(1659),順治帝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對佛的那顆仰慕已久的心,於是就請玉林琇和尚為自己起法名。

  玉林琇和尚哪裡敢做這種天下大不敬的事情?但這時候的順治帝決心已下,固執地堅持,不僅聲稱這種做法是自願的,而且還提出“要用些醜點的字眼”。 玉林琇和尚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,只得遵旨,寫了10餘個字,供順治帝選擇。順治帝選擇了“痴”字,認為只有這個字,才能表達自己對生活、對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。按照佛教中龍池祖法派行輩規則,號在前,名在後,普通只稱名號,玉林琇應稱為玉林通琇和尚。“通”是玉林琇的行輩,而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均用“行”字,按照這種規則,順治帝的法名被稱為“行痴”,法號“痴道人”。自此,順治帝在與玉林琇和尚一起禪佛時,自稱弟子福臨;與玉林琇弟子之間則稱師兄師弟。玉林琇和尚為了安撫順治帝,則稱他為“佛心天子”。為此,順治帝還刻有 “塵隱道人”、“痴道人”、“懶翁”等稱號的印章。

  順治十六年(1659),雖然順治帝與僧侶之間的禪佛活動相當頻繁,但作為九五之尊的順治帝,當時其弟子身份還僅限於佛門。

  佛法的教義、僧侶的禪佛,對順治帝的影響的確很深,也許佛法的修身養性、戒驕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觀念,正好能填補性格焦躁、粗暴的順治帝的空虛的內心,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託和生命支柱。(猜謎語網/

  順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痴迷,是有歷史根源的,那是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,是生活環境和心理、身體的需要。由此看來,順治帝最終剃光頭出家受戒,是順其自然的結果。

  順治十七年(1660),對順治帝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。一個愛妃死了,順治帝就哭死鬧活地要陪伴而去,他的生母孝莊皇后也勸說無效;他最尊敬的保姆也來奉勸,依舊無濟於事。結果,整個皇宮被鬧了個底朝天。對於這樣一個胡攪蠻纏的皇帝,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,孝莊皇后實在沒有了辦法,只好派很多人晝夜看守他,不讓他自殺。或許是佛教的心法發揮了作用,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之後,順治帝也漸漸地冷靜了下來。但看破了紅塵的順治帝,在心裡下定了決心: 披緇山林,孑身修道,不再與俗人相混,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。主意已定,順治帝就開始了有預謀的準備,既然皇太后看得緊,不能隨意出宮,那么順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(浙江吳興)報恩寺的茆溪森和尚。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,在輩分上還是順治帝的師兄。同年十月中旬,順治帝終於把茆溪森和尚請進了西苑(今中南海),逼他為自己剃度,在萬善殿履行了淨髮儀式,算是初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和尚。

  這次,順治帝的決心是很大的:既然不能死,那我就出家當和尚。眼前的事實令孝莊皇后大為惱火,但又無可奈何。不過,作為大清國的一代女政治家、女豪傑,孝莊皇后心生一計,想到了圍魏救趙的辦法。她派人找來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師,也就是順治帝的本師玉林琇和尚。當玉林琇和尚匆匆趕到皇宮裡,見到順治帝果然成了光頭和尚,震驚惶恐之下,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給皇帝淨的發。他不敢對順治帝發怒,但對自己的徒弟卻勃然大怒,立即命人取來乾柴,當場要把茆溪森和尚燒死。遇到了皇帝當和尚的差事,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霉透頂,這就應了那句話,茶壺煮餃子,一肚子苦話卻倒不出來。順治帝看著自己師兄,那么大歲數的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,卻因為為自己剃度就要被燒死,真的太殘忍了。在這千鈞一髮之際,順治帝只得表示自己願意蓄髮還俗,不出家了,求玉林琇和尚放過自己的師兄。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驢,孝莊皇后也是見好就收,放過了茆溪森和尚。

  順治帝被迫放棄了當和尚的想法,重新蓄髮,且又聽從玉林琇和尚的建議,命選僧1500人,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受菩薩戒。玉林琇和尚也被封為“大覺普濟能仁國師”。但順治帝出家的念頭還在,事後,他曾這樣問玉林琇和尚: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捨棄了王位出家的,我效仿他們不可以嗎?

  為了安穩順治帝的胡思亂想之心,玉林琇和尚以佛法禪師的身份,再次對順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:當初,他們(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)是悟立佛禪,而現在從入世法的規律來看,這個時候則需要皇上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,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場所,所以還需要您繼續做皇帝。

  佛法無邊,回頭是岸。可以說,順治帝的重新蓄髮,不但拯救了他師兄的生命,也挽回了大清帝國的尊嚴。

  傳說故事的產生,往往是歷史之謎的沃壤。對順治帝出家這件事情,為什麼人們這么感興趣呢?不僅僅是因為事件本身有些古怪,而且人們還認為在這件事的背後,還隱藏著更多的歷史故事。進而,與順治帝有關係的四大歷史之謎就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,即順治帝繼位之謎、一代名妃身世之謎、順治帝死亡之謎及順治帝陵空穴之謎。

  順治帝的故事,既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,也給學者留下了研究課題。


相關謎語題目和答案